中国媒体评论:
国家这次出手,李嘉诚的
“资本游戏”还能玩多久?
❝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资本全球化的幻象与主权国家利益的碰撞。李嘉诚家族若仍抱持“闷声发大财”的旧思维,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当资本试图与国家意志对赌时,输家从来不会是后者。市场监管总局的雷霆手段,不仅是为中国企业出海树立规则,更是向世界宣告: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没有任何势力能动摇我们守护核心利益的决心。❞
本文是中国《网易》2025-05-03 08:10刊出,由智观科技(公众号)上传于发布的评论。 原标题:国家这次出手,李嘉诚的“资本游戏”还能玩多久?全文和插图如下:
长和出售海外港口案,正演变成一场资本与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与商业逻辑的激烈博弈。李嘉诚家族试图用“分拆交易”的伎俩绕开监管,市场监管总局的强硬表态,直接撕破了这场“资本魔术”的遮羞布——国家这次出手,没留任何情面。
一、分拆交易?国家直接堵死“后门”
根据《华尔街日报》披露,长和计划将原定出售的43个港口资产“一分为二”: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单独打包卖给贝莱德,其余41个港口转售给意大利地中海航运公司。表面上看,这是为了“降低监管阻力”,实则暗藏玄机。贝莱德作为美国资本巨头,与地中海航运(MSC)早有深度合作,后者甚至被质疑是贝莱德的“白手套”——即便分拆出售,最终控制权仍可能流向美国资本。
市场监管总局的回应直击要害:“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并警告“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这相当于封死了长和“化整为零”的操作空间。此前英伟达试图通过拆分交易规避审查时,也曾被监管部门强力叫停,罚款金额高达销售额的10%。显然,国家早已识破这种“朝三暮四”的资本游戏。
二、巴拿马港口为何成中美博弈焦点?
长和出售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扼守巴拿马运河咽喉,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更是中国对拉美贸易的“生命线”——中国21%的拉美货物经此转运,年贸易额超6000亿美元。若控制权落入美国手中,无异于将中国海外贸易的“血管”交到对手刀下。
美国近期动作更印证了这一风险: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中国船只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港口费,甚至威胁实施禁运。若贝莱德掌控巴拿马港口,美方完全可能以“数据安全”“航行自由”为由,对中国商船加收费用或限制通行——这种“卡脖子”手段,美国在俄乌冲突中早已对俄罗斯能源运输用过。
三、李家“商人无国界”逻辑为何行不通?
面对舆论质疑,长和始终强调交易“纯属商业行为”。但现实是,在全球化退潮、大国对抗加剧的今天,关键基础设施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香港《大公报》直言:“商人有没有祖国?有些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以为一切‘在商言商’”。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痛批:“漠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就是背叛”。
更讽刺的是,长和一边声称“遵守市场规则”,一边通过开曼群岛离岸架构规避中国监管,其交易流程至今未向商务部正常申报。这种“既要中国市场红利,又想摆脱中国监管”的双标做派,彻底暴露了资本逐利的短视。
四、国家态度升级:从审查到警告
对比监管部门三次表态,能清晰看到底线不断收紧:
3月28日:首次宣布启动反垄断审查,强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4月27日:明确警告“不得规避审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4月30日:外交部重申“反对经济胁迫”,暗指美国操纵交易。
这种递进式施压,释放出两个信号:其一,国家已掌握交易背后的地缘政治风险证据;其二,留给李家“耍小聪明”的时间不多了。若长和执意推进,面临的不仅是罚款,更可能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丧失在中国市场的运营资格。
结语:资本不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资本全球化的幻象与主权国家利益的碰撞。李嘉诚家族若仍抱持“闷声发大财”的旧思维,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当资本试图与国家意志对赌时,输家从来不会是后者。市场监管总局的雷霆手段,不仅是为中国企业出海树立规则,更是向世界宣告: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没有任何势力能动摇我们守护核心利益的决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