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琴《星洲网》专栏评论:
百岁老马, 猷在发春秋大梦?
❝ 在经济不稳、种族焦虑升温的当下,马哈迪仍能激起部分保守马来选民的共鸣。可以说,他仍有可能成为“搅局者”。
马哈迪是马来西亚独立以来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历史不会忘记他的建设,也不会忽略他的破坏。他带领国家迈向工业化,却打压法治与媒体;他发动改革,也亲手阻挡改革;他颠覆旧秩序,却未能建立新秩序。❞
作者站在媒体人的角度,给了马哈迪的“百年的一生”颇为得体的评价。是的!马哈迪的确在发展国家经济与反对封建权贵方面有过令人赞赏的表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也是马哈迪在他的那个年代作为国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完成的使命罢了。
站在人民的立场来看,马哈迪始终都是代表我国的统治阶级利益的马来垄断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始终都是实行彻头彻尾的马来霸权统治的代表人物,他始终都是不遗余力反共反华的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他的“反人民”面目已经暴露无遗!他已经被人民全面唾弃了,如今想要搅局,也只能是“有心无力”的“搅局者”罢了!马来西亚的未来,更要慎防新形态的马来霸权主义!
本文是时评人杨丽萍2025-07-07 07:40发表于《星洲日报》/《星洲网》的专栏评论。原标题:百岁叟,千秋梦。全文如下(上图和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再过3天(7月10日),马哈迪将迎来百岁诞辰。他不仅成为全球极少数仍活跃于政坛的百岁老人,也狠狠打脸了当年讥讽他“还能活多久”的人。
回望马哈迪百年人生的功与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人,更是一部马来西亚政治的变迁史。
马哈迪(1981-2003)时期的功过
1981年,马哈迪首次出任首相。当时的大马仍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仰赖橡胶和锡矿。他任相22年,推行“向东学习”政策,制定“2020宏愿”,大力推动工业化、创设国产车宝腾、兴建双峰塔、倡议多媒体超级走廊(MSC),使马来西亚一度成为区域科技先锋。
他不仅重塑了国家经济,也重塑了马来民族的自信。他强化“马来人优先”政策(即土著特权),在巩固巫统政权的同时,却也加深了各族群之间的鸿沟。
执政期间,他大幅削弱司法独立,动用《内安法令》打压异议。1998年,他革除副首相安华并将其监禁,引发“烈火莫熄”运动。
马哈迪从未放弃过“重返权力中心”
在他领导下,巫统长期一党独大,导致制度僵化,也助长体制内的裙带与贪腐。即使卸任后,马哈迪仍频频干政,公开批评接班人阿都拉与纳吉,持续尝试影响政局。
可以说,他从未真正放下权力,而是不断以各种形式“重返权力中心”。
最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2018年,马哈迪在92岁高龄重出江湖,联合昔日宿敌安华,推翻自己一手扶持的国阵政权,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的民选政府领导人,一度被视为马来西亚民主转型的象征。
然而,改朝换代后,他迟迟不交棒予安华,最终导致“喜来登政变”。改革陷入停滞,“新马来西亚”的梦如昙花一现。再次让人质疑:马哈迪的归来,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证明自己依旧不可取代?
如今马哈迪百岁已至, 猷发春秋大梦
如今,百岁已至,马哈迪并未隐退。6月初,他宣布与土团党和伊党联合成立马来人秘书处委员会,提出“大保护伞”概念,名义上是“保护马来人的权益”,实则是要重新整合目前分裂的马来政治势力,建构一个以种族议程为核心的“超级马来联盟”。
尽管马哈迪创立的祖国斗士党在选举中屡战屡败,影响力明显式微,但他的个人品牌仍是一股情绪动员的力量。特别是在面对经济不稳、种族焦虑升温的当下,马哈迪仍能激起部分保守马来选民的共鸣。可以说,他仍有可能成为“搅局者”。
马哈迪是马来西亚独立以来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历史不会忘记他的建设,也不会忽略他的破坏。他带领国家迈向工业化,却打压法治与媒体;他发动改革,也亲手阻挡改革;他颠覆旧秩序,却未能建立新秩序。
马哈迪留下的"(精神)遗产"仍在发酵
百岁之年,他虽已无实权,但他留下的“遗产”仍在发酵。他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他打造的政体架构,至今仍未瓦解。巫统的式微、马来政治的碎片化、“马来人受威胁”论调的持续回响,全都打着他的印记。
或许,我们可以“感叹”马哈迪的坚持,但不能接受他的论调和方向。
时代的列车已经向前,马哈迪却开倒车。当Z世代谈平等、环保、科技、全球化,他却还在谈在大马“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马哈迪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缔造的矛盾还在。他的“千秋梦”,是让马来人自强、国家独立自主;但他的方法,也让国家分裂。
大马的未来, 如何才能摆脱强人政治?
终有一日,马哈迪会谢幕,但在他留下的政治剧本中,我们看到权力如何影响一个人和国家。未来的马来西亚,能否真正摆脱强人政治的轮回,真正实现多元、民主与公平?或许,这才是他百年人生留给我们最深远的思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