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网》2025-06-19社论 :
走一条缓和的税务之路
❝(安华政府)是否可以考虑一个中庸方案?——例如实施改良版消费税:将必需品与国货列为免税项目,而对非必需品、奢侈品征收6%至10%的税率。如此不仅能保留消费税在制度上的优势,也能达到保护基层民众的效果。❞
本文是《南洋商报》/《南洋网》2025-06-19 社论。原标题:走一条缓和的税务之路。全文如下(文内小标题经《人民之友》编者作了调整)——
安华表示目前征收消费税并不适合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日前在以“高等教育,推动昌明国家”为主题的2025年霹雳人民昌明计划(PMR)闭幕词中,重申政府不落实消费税(GST)的立场,并指出:“我们是要向低收入、中层或富人征税?当然是向富人征税!比如85%的人民无需承担日前调涨的电费,受影响的都是富裕人家,大家都无需再为富人福祉争论。”
他表示,全面性的消费税确实是非常有效的税务制度,但几乎所有人,包括渔民、农夫、底层劳工和弱势群体都要缴付。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说并不适合。他认为,如果我国经济增长起来,最低薪资增至4000令吉以上,就可以实施消费税;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消费税涉及所有人民的日常消费,如最基本的糖、面粉及饮食开销。
“难道失业者吃饭也要被征税?”首相以此例指出消费税在全面征税上的不足。
扩大销售及服务税 (SST)的合理性
至于扩大有针对性的销售及服务税(SST)的合理性,安华举例说:“有人说香蕉也要缴税,事实上是进口香蕉才需要缴税,本地种的不需要!进口的高价牛油果和鳕鱼,有钱人要吃就吃吧,但必须多付些税钱。”
随后,财政部秘书长也出面分析两种税制的优劣,指出消费税全由消费者承担,企业无须缴税,而服务税则由企业分担一部分税务。
这番言论进一步显示,安华政府“弃消费税取服务税”的决心已十分坚定。民众若继续争议,不免被视为“要求失业者也缴税吃饭”或“为富人争取减税”。
税收无论怎么包装, 终由消费者承担
然而,坊间的专业意见依然纷纷出现,原因在于即使税务制度对企业征税精准,企业所承受的成本最终仍会转嫁给消费者,只是换了种方式而已。
此外,电子发票时代即将来临,电费调涨、汽油补贴取消等政策也同步推进,使民众产生了不安和压力。如果服务税引发的新一轮涨价潮与这些趋势叠加,大家还能撑多久?薪资的涨幅可是远远追不上物价上升的速度。
当然,政府确实需要依赖税收来充实国库,应对庞大的行政开销;但人民也希望政府能在国际投资等其他领域提升收入,而不是一再在人民衣食住行上打主意。
毕竟,若靠征税来丰富国库,却无法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实质回馈人民,最终只会加重生活压力、降低幸福感。这种“代价换效益”的逻辑在任何国家都成立。
更何况无论政府怎样巧妙包装,或者说“只是针对富人征税”,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税金最终仍会由消费者承担。
任何“完美”的政策,也终将被现实的经济逻辑所冲淡,而消费者对此几乎无从闪避。
建议实施中庸方案:改良版消费税
另外,也有专业人士提出一个“第三选择”:既然安华也认同消费税是一种有效的税务制度,但问题在于“失业者吃饭也得缴税”;而服务税则善于锁定奢侈品、不向本地产品与必需品征税,以照顾弱势群体。
那么,是否可以考虑一个中庸方案?——例如实施改良版消费税:将必需品与国货列为免税项目,而对非必需品、奢侈品征收6%至10%的税率。如此不仅能保留消费税在制度上的优势,也能达到保护基层民众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消费税系统本身在结构与透明度上已相当成熟,相较之下,目前的服务税仍存在不少灰色地带与监管盲点。
因此,在当下全球经济和本地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之际,政府也许应当先走一条平稳、逐步推进的税务之路,让人民得以缓冲与适应,才是务实之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