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龙《星洲网》专栏评论 :
高学历送外卖: 不是正常现象
❝ ‘高学历外送员’无罪,也无愧。无论学历高低,劳动者皆值得尊重。然而,当社会需要博士来送外卖,却无法创造足够需要博士能力的职位,便是教育体制的失败。❞
本文是时评人陈芳龙2025-07-16 07:50发表于《星洲日报》/《星洲网》的专栏评论。原标题:高学历送外卖: 不是正常现象。全文如下(文内小标题经《人民之友》编者作了调整)——
高学历研究员 被迫以送外卖为生
近日,网络盛传中国一位拥有北大、清华、英国牛津大学等顶尖学历、博士后研究员,失业后求职四处碰壁,只好开启外送员生活。恰逢中国高考期间,他将自身经历拍成影片,鼓励考生保持平常心,但一句“大家以后的工作都差不太多”、“再优秀的人也无法无视大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热议。
这位名叫丁远昭的研究员,学历顶尖,是名符其实的学霸。失业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他原本预期终身与学术为伍。但没料到,去年他未能续签研究员合约,只好另觅工作。先在新加坡当外送员,今年回到中国后仍以外送员维生。目前,每天工作12小时,日薪介于150令吉至300令吉之间。
高学历送外卖, 不是社会正常现象
丁远昭从博士后研究员到外送员,人生旅程出现极大转变,他的经历确实有条件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学子们“成绩不是一切”,考好、考坏都可换个角度想,外送员也可以养活自己。但必须承认高学历送外卖,不是正常现象。
“高学历送外卖”受到全球华人热议,其实“丁远昭现象”只是高学历投身外送员的冰山一角,不只是中国,我国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投入外送平台或电召车司机行列。只不过,丁远昭是“非自愿性失业”,而大马年轻人很多是宁可当外送员也不愿意朝九晚五的上班。
反映了教育体系与就业巿场的错位
高学历当外送员反映教育体系与就业巿场的错位。大马高教系统的招生人数近20年快速成长,大学入学率从2000年的28%提高至2025年的53%左右,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约30余万人,也因此高学历就业巿场的人力资源过剩。尤其是国内产业结构转型未及时配合,创新型、高附加值、专业性职位增长缓慢,无法吸纳大量的毕业生,造成结构性“学历过剩”。
冠病疫情之后,平台经济崛起,外送员就业人数增加,成为全球新就业型态。尤其是外送员收入在短期内可能高于许多初阶的白领工作,且工时更弹性、现金流快,对阮囊羞涩的青年具吸引力。据统计,吉隆坡全职外送员平均月入介于3000至4000令吉,超越许多大学毕业的社会新鲜人。
学历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货不对版”、毕业生供过于求、年轻人短视,形成了高学历送外卖的不正常现象。
面对“学非所用”现象,舆论分为两派。其一,“读书无用论”者认为,既然送外卖无需大学文凭,投入高等教育形同浪费。其二,“劳动无分贵贱论”者认为,送外卖并不丢人,诚实劳动即可。
说明国家经济和教育系统出现问题
从现实层面看,高学历者送外卖没有问题,任何工作都值得尊敬。然而,若现象长此以往,显示产业经济与教育系统出现问题。
首先是教育资本未能转化为生产力,教育应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为目的,若无法转化为对应薪资与专业领域的产值,将削弱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心。也因此每年有近50%的大马教育文凭(SPM)毕业生放弃升学。
其次是社会流动性受阻,年轻人送外卖的短期收入尚可,但缺乏长远的就业发展路径,难以积累技术、管理与专业能力,亦无职涯晋升阶梯,恐造成阶层固化。
其三是心理落差与社会挫败感,对许多寒门学子而言,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若投入时间金钱后无法改善生活,容易滋生无力感与对社会不满。
社会无法提供更多专业性岗位的后果
所以问题不在于“高学历送外卖是否可耻”,而是为什么除了送外卖,社会无法提供更多发挥专业能力的岗位。
从经济效率角度看,若一个社会花费大量公共与家庭资源培养大学生,却无法创造对应的专业型与知识型职位,将产生人力资源错配与资源浪费。
从教育角度看,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就业,还包括批判思维与文化素养的塑造。所以即便从事外送,若能在生活中活用学识思维,这份学历依旧未被浪费。问题在于,当出现系统性的“学历贬值”,说明教育扩张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失衡。
大马华裔学子与公立大学配额不公平
我们顺便提一提大马华裔学子与国立大学配额不公平。每年大马高级学校文凭考试(STPM)放榜,总有无数华裔优秀学子感叹:“全A也进不了医科、牙科、药剂、法律系。”固打问题年年浮上台面。
大学入学名额配额制度源于1970年代新经济政策,主旨在提升马来社会经济地位,缩小族群差距。公立大学与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配额安排,使马来土著拥有至少60%的录取保障,而非土著必须在剩余名额中竞争。
配额是否公平?公平有两种定义。其一,结果公平:确保弱势群体最终取得一定地位,维护族群平衡;其二,机会公平:确保所有人不分种族,依能力竞争。
配额(固打)制造成华、印裔被排除
配额制度强化结果公平(土著优先),但牺牲了机会公平(华印裔),尤其当中产阶层土著依然享有保障,而低收入华裔或印裔却被排除,造成制度正当性受到质疑。
“高学历外送员”无罪,也无愧。无论学历高低,劳动者皆值得尊重。然而,当社会需要博士来送外卖,却无法创造足够需要博士能力的职位,便是教育体制的失败。
同样,当一个国家需要透过配额来保障族群结果公平,却无法确保机会公平,最终将失去年轻一代对未来的信任与展望。很快,大学可能没人念,入学固打制自动取消。
特权保护无法让人民感受"进步"温度
教育必须提升生活、产业必须留下人才、公平不能沦为特权保护,否则无论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何成长,多少外送订单送达,都无法让人民真正感受到“进步”的温度。■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