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德《星洲网》专栏评论:
逼安华下台, 老人争相位
❝ 无论是伊党还是马哈迪,都秉持“看菜下单”的态度,以各自政治利益为导向。只要某项行动有助于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便积极参与,说白了就是“蹭热度”。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十分明确:不计代价让安华下台。❞
本文是媒体人张立德(星洲日报主笔)2025-07-13 20:00发表于《星洲日报》/《星洲网》的专栏评论。原标题:逼安华下台,老人争相位。全文如下(上图和文内小标题为《人民之友》编者所加)——
伊党和老马都要不计代价让安华下台
伊斯兰党组织的“安华下台”系列示威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各地进行,高潮是7月26日在吉隆坡举行的集会,刚刚庆祝百岁生日的敦马哈迪已经表示会参与,甚至放话,如果有百万人上街,那安华就必须下台。
相比之下,今天(14日)由律师公会主办的“公正之行”,老马并未现身。虽然伊党号召党员律师参与该游行,但却没有呼吁支持拉菲兹发起的“捍卫司法独立”全民请愿。
显然,无论是伊党还是马哈迪,都秉持“看菜下单”的态度,以各自政治利益为导向。只要某项行动有助于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便积极参与,说白了就是“蹭热度”。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十分明确:不计代价让安华下台。
安华最终顶不住压力下台,几率有多高,难以断言。对安华不满的人,会希望谁上台接下这烂摊子?现在在台面上的政治人物,有谁适合担当这个大任,并且能够符合人民的期望?人选很多,个个有机会,惟人民信心又有多高?
可能上台的国盟阵营不缺首相人选
以目前最有可能直接接替团结政府的国盟阵营来看,不缺首相人选。土团方面,有前首相慕尤丁“回锅”的选项,也有正等待“顺位上台”的韩沙再努丁;伊党方面,则推销过“中庸技术官僚”形象的登嘉楼州务大臣阿末山苏里,当然,也不能忽视哈迪阿旺本身的野心。而在政坛老将中,敦马哈迪依旧活跃,不断透过各种场合释放信号,暗示自己有意“第三度出山”。
在国盟的首相潜在人选中,最让我感到“尚有期待”的是阿末山苏里。他相对年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技术官僚形象,在一众候选人中显得较为稳重与清新。相比之下,其余人选要么年事已高、政治包袱沉重,要么能力和领导格局仍未成熟,难以令人信服。
然而,阿末山苏里的“前景”仍受制于党内元老的意志。他此前被点名为潜在人选,并不代表会顺理成章地接班。他更像是伊党为争取中间选民及非马来选民的一种缓和形象、淡化宗教保守色彩的策略工具,而非真正被赋予领导全局的权力。这也让他的政治未来蒙上了现实与理想落差的阴影。
哈迪和马哈迪, 都想成为"下届首相"
尽管没有明说,最野心勃勃要成为国盟首相的是伊党主席哈迪阿旺。上星期他证实将捍卫党主席职。他曾在6月中旬接受心脏治疗,但他表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有意继续终生为党服务,并希望在为党服务的过程中逝世。
无独有偶,刚庆祝百岁生日,养生有道的马哈迪也说,年龄不应成为领导国家的障碍,其关键在于自律与保持健康,并强调只要大脑活跃,年纪再大也可继续奉献国家。
马哈迪所言没错,只要健康许可,不管年纪多大,可以继续服务社稷,贡献国家。现在医药发达,若个人平时注重养生和勤于运动,年届退休年龄,依然可以继续工作,不但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反而是一大资产。现在越来越多人,即使退休了,却换了一个身分继续在公司服务。股神巴菲特就是最好的例子。
企业采渐进式退休正在成为新常态
对巴菲特而言,退休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没了头衔,激情没少。他说,如果市场出现恐慌,他就有用武之地。89岁的好市多(Costco)共同创办人西尼格尔(Jim Sinegal)则说,他一直把经营好市多看作是一种爱好,而非一份工作。对他而言,即使不再身居高位,仍希望保有对事业的参与感与连结。
在西方,愈来愈多高阶主管和专业人士不再被动等待退休,而是主动规划人生下半场的工作节奏。这不仅因应人口老化与健康延寿的趋势,更反映人们对“工作”与“生活”定义的转变。许多企业与员工之间已有共识:不必一刀切地从全职跳入完全退休,而是透过缩减工时、转任顾问或导师等角色,既保有收入与成就感,也拥有更多自主时间。这种渐进式的退休方式,正在成为新常态。
但政坛老人不退休, 等同掌权不放
从企业换成政坛,老马和哈迪退而不休,以资政的身分为治理国家出谋献策,是会受欢迎的。然而,参政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管理。政客会为了保持影响力,维持权力,不断巧立名目让自己继续干预党务和政务。
宣告退休的老人若仍退而不休,继续指点江山,甚至安插亲信党羽延续影响力,实质上等同于掌权不放。如此一来,继任者将无法专注施政,反而须将精力耗费于内部权力博弈之中。而若论资排辈、尊长压青的文化长期不除,年轻有为者便难以突围,最终导致领导层老化、僵化。
马哈迪退位后依旧在政坛搅动风云,其对我国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更严重的是,国内政坛长期陷于僵化,老人政治主导,种族议题持续发酵,所遗留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早已超出一代人所能化解的范围。这些“旧政治”的后遗症,早已根植于制度与社会心态之中。
唯有全民觉醒, 方能重塑国家未来
我们所期盼的全盘改革,在当前政治碎片化、联盟脆弱的现实中,将更加艰难。单靠政党轮替已无法撼动根本。唯有全民意识觉醒,突破族群与既有利益的桎梏,公民社会与制度改革同步推进,方有可能摆脱这一场代际与体制的诅咒,重塑国家的未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